|
1. 关于1%
关于产业互联网的现实代价中很多都说起了GE的1%理论产业互联网只要提升1%的制造才能就能为全部制造业带来上万亿的利润。但对于现实的单个企业来说,一方脸孔前产业互联网现实可以带来的生产效力和效益的提升并未经过大量现实案例获得证实;另一方面,即使真的可以带来1%制造才能的提升,但企业要具体去实施落地的话能够会发生2%的本钱(系统摆设的全生命周期本钱)和3%的风险(系统扶植和磨合期对企业生产效力的下降,系统利用对企业治理、人事、构造结构等能够酿成的负面影响)。是以现实落地来看,微观层面的的单个企业(出格是中小企业)对于产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热情并不高。
2. 关于产业互联网利用生态
民用互联网范畴的利用生态圈难以在产业互联网范畴复制。今朝支流的几个产业互联网平台(如Predix, MindShpere, INDICS)上的利用/内容根基都是平台方基于本身以往的产业常识和机理的堆集供给的第一方利用/内容,鲜有第三方开辟者供给的利用/内容。这主如果以下三个缘由。
其一,民用互联网范畴的利用/内容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同步成长起来的,终极面临的小我消耗者。其利用/内容对小我消耗者来说是利用处景的完全创新或倾覆,发生的是全新的代价。同时对小我消耗者来说,利用这些利用/内容并不会发生太多的额外本钱微风险。是以民用互联网范畴的成长进程中对利用/内容的容错性高,全部利用生态圈可以在边开辟、边试错、边调剂的进程中良性成长。而对于产业互联网,产业系统内部的企业都有固有的生产/运营形式,同时产业企业相较于小我消耗者对于稳定的要求更高。产业互联网的内容/利用一方面很难说在短期内对企业的生产效力和效益有间接和明显的进步,另一方面却能够对现有的流程、系统发生额外的本钱微风险。是以,产业互联网的内容/利用是低容错的,必须在获得理论证实后才会被厂商接管。创新的内容/利用落空了边试错边调剂的能够,难以复制民用互联网范畴利用/内容的成长路子。
其二,相较于民用互联网范畴的开辟者所需要的对信息、数据技术的才能要求外,产业互联网范畴的开辟者额外需要对产业流程和产业机理的深入领会。民用互联网范畴利用/内容的代价基于对小我消耗者痛点和诉求的处理,开辟者一定水平上可以基于平常生活的经历,即使是专业化的洞察/分析相对来说并没有太高的专业门坎(相较于产业)。而对产业互联网范畴的利用/内容来说,领会产业企业的痛点和诉求,专业化的洞察/分析并提出供给处理计划需要很深的行业堆集的常识,专业门坎高。是以,产业互联网范畴的利用/内容开辟需要产业范畴资深职员的深度合作和介入。
其三,民用互联网范畴中利用/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耗者是完全分歧的两个群体,相互之间不存在好处抵触,利用/内容的生产和消耗是一个对双方双赢的循环。而在产业互联网范畴中,利用/内容的生产者自己是产业范畴的资深职员,而这些利用/内容自己又基于产业企业自己对本身生产工艺、流程和产业机理的总结和提炼,是产业企业的焦点才能和机密。这些利用/内容的同享,会间接进步产业企业合作对手的合作才能,因此发生间接的好处抵触。产业企业及其资深职员对于为产业互联网生态圈供给给用/内容会有自然的抵牾。产业互联网生态圈很难集合起一批有代价的第三方开放商。
是以基于以上三个身分,产业互联网范畴的利用和生态成长会很是困难。
3. 关于产业物联网和工控
今朝物联网的现实落地集合在无人零售、智能家居、同享单车、车联网等范畴。这些范畴本质上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成长和成熟而催生出的新场景,终端装备毗连/控制方式和系统、终端硬件的技术性能是基于上层利用处景和数据/技术形式决议的,全部产物/办事的结构是自上而下构建的。而产业行业在工控范畴(终端装备\\传感器等)堆集了持久经历,有较为成熟的处理计划。是以今朝物联网的现实落地本质上是将产业范畴的工控技术和装备轻量化、民用化,是信息技术鞭策终端装备互联,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影响甚至控制底层的装备互联系统。
而在产业范畴,终端装备的毗连自己就有了较为成熟的系统,支流工控装备厂商自己出于本身营业成长的斟酌也已经在修建自有产物的IT/OT互联系统甚至终端到云真个互联系统。在这个普遍互联的进程中,产业厂商和工控装备厂商需要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企业没法控制甚至难以影响到到底层的终端装备毗连/控制方式和系统。是以信息企业只能在装备实现毗连后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层面实现产业物联网的代价。
同时,产业企业(有才能的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装备的互联,产业物联网需要回答相较于传统的工控方式可以给产业企业供给什么样的代价并加以证实。
最初,工控企业、分歧的终端工控装备存在大量分歧的技术和通讯标准,一方面临数据企业的数据收集和利用提出了现实的题目,另一方面产业物联网在工控层面的现实落地和通用性(影响到产业物联网的实施本钱)也存在庞大的困难。
基于以上这些身分,物联网在产业范畴的成长途径不会是像在民用范畴的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倾覆,而极能够是自下而上的的工控系统的信息化成长。主导权在传统工控企业而不在信息技术企业。
微信公众号:丹丘生经济漫笔 |
|